沾益区立足资源优势,因地制宜、分类施策,积极开展就业帮扶,推动群众在“家门口”就近就地就业,实现乡村闲置劳动力增收顾家两不误,走出了一条“企业增效、群众增收、产业发展”的“三赢”发展之路,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。当下正值种桑养蚕的黄金时节。在沾益区大坡乡海峰桑蚕合作社的现代化蚕房内,一排排整齐的蚕架上,数以万计的蚕宝宝正津津有味地啃食桑叶,“沙沙”的进食声此起彼伏。村民米志华在合作社从事蚕桑养殖多年,说起就近务工,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
“在这里务工每天120元,一个月能干25到26天。家里有事也能兼顾,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”,米志华高兴地介绍道。
目前,该合作社已发展蚕桑500余亩,年养蚕量可观。产业的壮大不仅带动了合作社集体经济,更惠及周边村民。
“我们从4月开始养蚕,用工高峰时达50到60人,工作按天计酬,按月发放”,海峰桑蚕合作社负责人张学宏介绍道。
合作社新建了标准化养蚕室和智慧化小蚕共育室,每批可养蚕约80张。更重要的是,通过“小蚕共育”模式,每批还可向农户提供300张经过半个月科学培育、生长稳定的小蚕,农户接手后只需专注后续养殖,大大降低了难度,提高了效益。
“这种模式带动了200多户农户参与,养蚕批次从过去的一年3批提升到现在的5至6批”,海峰桑蚕合作社负责人张学宏介绍说。
同样忙碌的景象出现在炎方乡新屯村委会蔬菜种植基地。上百亩蔬菜刚完成采收,新一批菜苗已运抵田间,当地务工群众正忙着移栽。目前,该基地日均吸纳30余名当地群众务工。谈及选址新屯的原因,基地负责人张世耀表示,除了良好的气候和土地条件,当地村委会营造的优质营商环境是关键。
“我们在这里种菜四年了,遇到任何困难,村委会都及时协调解决,无论是道路问题、企民纠纷,还是招工需求,他们都尽力提供帮助”,基地负责人张世耀介绍说。
乡村振兴,关键在党,核心在产业。近年来,沾益区紧扣“产业兴旺、生活富裕”目标,以党建为引领,深挖各地特色优势,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、新兴产业茁壮成长,在家门口筑起群众致富“蓄水池”。随着本土产业承载力持续增强,劳动力就业呈现“就地就近就业稳步攀升、外出务工意愿逐步下降”的良性态势。
同时,沾益区积极推动产业、企业、就业“三业”联动,聚焦农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人口、零就业家庭成员、长期失业人员等群体,提供全流程、全方位就业服务。通过主动对接本地用人单位、开展“进企拓岗稳岗促就业”活动,沾益区已走访联络企业180余家,收集用工岗位3000余个,帮助300余名零散务工群众就近就业。此外,引导企业入驻区级“零工驿站”,将部分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下沉至“家门口”就业服务站(点),累计帮助6.81万名群众实现就地就业,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澎湃动能。